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思政教育

你为什么看起来很忙,却感觉什么也没做?

开学初,忙字当头,累字上心。事务“枝缠叶绕”,心绪恍惚难宁,从早到晚,一副忙碌模样。回家甩下鞋,拖着腿,匆匆洗个澡,漱口牙,洗把脸,倒头便栽倒床上。脑袋疲惫地回顾一天所作所为,却感觉什么也没做。

对反思的反思也是有趣,我为什么会看起来很忙却感觉什么也没做?思来想去,症结在于:

不列计划,不分缓急。事前没有计划列表,就如同打篮球时浪投,没有准心。突然头脑中想起一件没有完成的事情,便兴奋着手,边做边想,又恍然发现还有其他事情也没做完,便停下手中的事情去翻看其他资料,于是便开始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忙碌生活”。加之事情不分轻重缓急,交叉进行,看似做了很多事情,实则专注不够,效率不高。

外界干扰,手机不断。在集体工作的环境中,工作很容易被打断,一是领导呼唤有新的任务,二是同事之间业务上的沟通,三是办公场所,还需待人接物。如此种种把工作时间切割成碎片,有些需要整块时间才能完成的事务不得不暂时搁置。当前信息化办公时代,很多事情的沟通都是通过手机,所以“手机响一响,工作放一放”便成了常态,加上有时手机又弹出个劲爆的资讯,一头扎进去没有几分钟出不来,这样,工作便缺乏连贯性。

 业务不熟,把握不准。很多工作刚接触,一些工作中遇到的细节难以把握,而且随着工作的深入进行,需要接触的细枝末节就更多。遇到这些问题,同事知道的问同事,同事不知道的得自己去探究,有些自己也把握不准的得交由领导把关,一来二去,事情的周期就长了,效率就显慢了,就会产生“没做事”的感觉。

时间空窗,大脑空转。我经常向身边的人问这样一个问题:走在路上、坐在车上、吃饭、上厕所等这些碎片化时间里,你的脑袋里在想什么呢?答案是什么也没有在想,也就是说这段时间里我们的脑袋处于“空转”状态,我们的时间也处于“空窗”阶段,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对手机的依赖加深,我们的大脑空转次数越来越多,时间空窗越来越频繁,甚至出现这种“无意识接受”现象:明明看了很多信息,但回顾起来却没有获得感。其根源就在于我们获得的这些信息并非我们主动搜寻、有意识去筛选的信息,绝大部分属于“无用信息”,是我们被动接收并且既定了思维的“泡沫信息”--占据了时间上的空间,但一戳就破。

以上这些情况,让自己成了一个低效的事务处理者,而不是一个高效的工作者,为此,我也给自己开了几剂药方。

计划先定,对照执行。每天提前10分钟起床,利用刷牙洗脸的时间在脑中计划今天要做的哪些事情,有时会一件事情也想不起来,有时又会觉得很多事情一窝蜂的涌入脑海。那就需要事先在头脑中搭好“抽屉”,A抽屉放的是工作上的事情,B抽屉放的是学习上的事情,C抽屉放的是生活上的事情。按照每个抽屉类别去制定计划,把它们记下来,每天对照去执行,一天结束后,参照计划对抽屉进行清理总结。做完的就从抽屉拿出来并做好总结放到“完成”柜子里去,没有做完的要弄清楚为什么没做完,在设定需要在什么时候之前把这件事从抽屉拿出来。

规定时间,做完一项。这个因人而异,对有些人来说,喜欢在一段时间内同时做几件事情,但就我个人而言,更喜欢在规定一段时间内把一项事情做完。手机有项倒计时的功能,可以很好加以利用,在着手做一件事之前,先在手机上设置倒计时,然后在这段时间尽量排除干扰,专心做这一件事情。若实在因特殊情况必需抽身,那倒计时暂停,等临时事项结束后再继续完成原事项。

把握规律,做一类事。人与机器的区别在于,机器设定指令后只能重复的做一件事情,但人能对自己做的事情予以思考,从实践中总结出规律和经验,在今后面对类似的事情的时候,可以能动的轻松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带着问题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将最优解决方案记录下来,并且,事务不能光看表面,要探究到其内在本质。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争分夺秒,马上思考。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欧阳修的“三上”生活哲学给当前我们提高时间利用效率以启发。有三点要旨:一是知己,知道自己一分钟能做什么,两分钟能做什么,五分钟能做什么,十分钟能做什么等等,然后当有相应的时间空闲时就按照之前设定的“时间能值”做相应的事情;二是设定主题,每天给自己设定一个思考的主题或方向,一有碎片时间就对该主题进行思考;三是从一切信息中学习,我们除了筛选信息外,还要学习信息,试着去学习信息背后的思维方式以及其可内化为自己能力的方面。并不断修持出“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能力。

做完总结,形成经验。经验不同于经历,经历是只能说明我们做过某事,经验是我们做过某事后从中抽象出做某一类事的道理,该道理能为今后做类似的事情所用。这就需要脑勤和手勤:脑勤,愿意去想、去总结;手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利用手机记事本的功能,把每天的所做所想,所为所思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必有收获。

“你为什么看起来很忙却感觉什么也没做”是一个老生长谈的话题,其本质是时间管理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心中的答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自知和自制”,自知即知自己想要什么、能干什么以及自己的习惯特点;自制即能坚持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并抵御这过程中的干扰和诱惑。行胜于言,愿我们都能在实践中更有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