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思政教育

做当代大学生的“良师益友"——论辅导员工作的沟通艺术

学生政治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辅导员处于与学生联系的第一线,与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实现良好的沟通,成为辅导员把握信息、行使职能、做好工作的关键。所渭“沟通”,就是要实现双方言语、思想的交流互动。如果把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看作一种修辞行为,就是要通过良好的沟通争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既重视“说”也重视“听”,既重视“表达”更重视“接受”。缺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信息情感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陷人空洞和虚假。“道德教化的过程不是纯然由教化者向受教者发布道德律令的过程,而是经由对话,共同寻求个体道德生活的答案,激发个体的道德智慧,敞开个体的道德心智视野的过程”。因此,高校辅导员树立沟通意识,提高沟通技巧成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必然要求。

 

影响辅导员与大学生实现对话沟通的个人因素

辅导员由于阅历、年龄、自身工作性质等特点,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他们的角色定位更多地在于“师”与“友”之间交叉进行。从“师者”的沟通层面而言,沟通的意义在于管理以及智慧启迪,目的在于“传道解惑”;从“友者”的沟通层面而言,沟通的意义在于了解以及情感互动,目的在于更好地完成“师者”的职责。影响辅导员与大学生实现对话沟通的因素除了是否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制度、建立学生干部等信息员工作队伍、通畅信息反馈渠道等多个方面,不能忽视的还有辅导员自身的因素,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辅导员的角色意识。辅导员作为高校中相对年轻的一支工作队伍,他们所担负的角色却又是比较复杂的。首先,他应当是教师,在学生思想建设、专业学习等方面教给学生相应的知识,予以相应的指导;其次,他又是管理者,还担负着学生日常文明行为及秩序管理、党建和团建、评奖评优、违纪处理、学生社团组织和指导等具体管理职责,因为所做事情杂而琐碎,大到思想政治建设,小到饮食起居,因此有“家长”之美称,也有“保姆”之谑称;再次,他最好还要当学生的朋友,由于年龄最相近,相处的时间最长。接触最频繁。他们最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知心朋友,肝胆相照,也因此成为学生利益的维护者,成为学生思想的代言人。第四,辅导员在与大学生对话沟通过程中不仅要当一个出色的“表达者”,而且还要当一个出色的“倾听者”。不过角色的多重性加之辅导员的普遍年轻也因此导致了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准确定位的困难:有些辅导员因为刚从学校毕业,担心在学生中缺乏威信而不苟言笑,板着师道尊严的脸谱,因而造成与学生关系的疏远;有些辅导员因为与学生过于亲密无间,导致威严缺失,以至于无法做到令行禁止,大大影响工作效果;有些辅导员因为自身“保姆”的工作状态而灰心丧气,职业疲劳症状明显,得过且过混日子,不求业绩只求平安无事。因此,笔者认为辅导员要实现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就必须先学会给自己准确定位。首先,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工作职责决定了辅导员是“教师”、“管理者”、“学生朋友”的混合统一体。其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是静态、死板的,而是体现为动态、灵活的特点,即在不同的场合、情境侧重于不同的角色特质,在总体情况下又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交叉。因此,辅导员的最重要职能及最良好状态,可以概括为“良师益友”四个字。

2、辅导员的人格魅力。辅导员作为高校第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其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成效由于缺乏明确的硬性考察指标,更多地体现为隐性的特征。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往往呈现出既亲近又疏远的模糊状态。对于某些大学生(往往是与辅导员有更多交往的学生干部或是出现问题的大学生)来说,辅导员成为自己大学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另一些大学生(往往是处于中间状态的大学生)来说,没有辅导员,自己未必不能完成大学学业,因此与辅导员的关系似乎是可有亦可无,这种观念无疑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与辅导员进行交往的愿望。在当代大学生对自身与辅导员的交往程度具有更大选择权的前提下,辅导员是否具备充分的人格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包含思想、学业、生活等各个方面,既要帮助大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在专业学习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生活上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这样的任务要求,没有较高水平的“德、智、能”全面素质是难以实现的。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是其“德、智、能”综合素质积淀的显现,辅导员的品德修养是思想教育具有说服力的前提,知识素养是获得尊重的现实因素,能力素质成为组织、指导、传帮带的实践基础。因此有人这样概括辅导员应具备的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政治上,你是旗帜;在学业上,你是导师;在品行上,你是典范;在情感上,你是朋友”。总而言之,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既是个人素质的全方位体现,更是情感沟通能力的重要体现。辅导员首先要有人格魅力,要让大学生愿意与自己交往,然后才谈得上教育指引,然后才有实现双向对话沟通的可能。有了“德、智、能”个人魅力的基础,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指引的依据才不至于停留在外在的威严权力抑或是个人的一厢情愿,而更多地诉诸内在的“感染”。因此,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成为实现对话沟通可能的重要因素。

3、辅导员的公正意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什么样的因素可以让大学生们愿意亲近自己的辅导员并乐于接受辅导员的教育管理,与自己的辅导员实现最大程度的交流互动。除了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正确态度等因素。创建一个公正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在公正的环境中,大家的机会才是均等的。辅导员的言行如果让学生感觉到不公正,就会失去公信力的基础,其教育管理成效自然大打折扣,对大学生的教育指引自然无从谈起。因此,辅导员是否具有较强的公正意识,是否致力于创建一个公正和谐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是沟通对话得以实现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正”、“诚”、“导”、“行”——辅导员与大学生对话沟通应坚持的原则

辅导员所面对的是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每一个具体的事件,要找准“良师益友”的角色定位,就必须处理好在不同时刻、不同场合的不同角色变换关系,既能灵活应变,更要把握原则。简言之,在原则问题上,有其威严正气;在沟通细节里,体现真诚关爱;在沟通技巧上,注重启发疏导;在具体行动中,做到言行一致。这是辅导员实现与学生良好沟通、增进沟通效能应坚持的最重要原则。

1、“正”——公平公正,建立获得信任的心理基础。如果说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体现为一种具体的实践过程,那么他们对学生的教育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时间多、接触范围广,因此,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形象至关重要,特别是其对学生能否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辅导员如果不能保持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学生就会厌恶你,疏远你;如果做事情不讲原则,任人唯亲,用人唯利,学生就不会信服你,就不愿意主动接受你的教诲;如果辅导员能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学生就愿意主动与你交流沟通,吐露心声,展示思想,努力表现,在与辅导员交流的过程中寻求理解,力求获得发现。可见,辅导员的公平公正,是获得信任的心理基础,是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2、“诚”——亲切真诚,把握沟通交流的正确态度。随着社会多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大学生群体与社会交融的日益明显。当代大学生对人格独立自主的诉求不断高涨,因此,传统的权威性教育的话语模式让当代大学生产生拒绝反抗心理而收效甚微。“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哈贝马斯曾就理想的沟通情景提出三个“有效性要求”即“真理性要求”、“正当性要求”和“真诚性要求”,咱如果说前两项要求更多地指向说话的内容,那么“真诚性要求”则更多地指向说话者自身的态度。许多辅导员都很年轻,他们的年龄与大学生相仿,这既是劣势又是优势所在,辅导员如果能本着亲切真诚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利用年龄相仿较有共同语言的优势深入学生群体,在平常的交往过程中尽可能淡化自己的教师角色,不乱摆架子,尽量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觉到你是站在他们切身利益的角度来讲话、做事的,学生就会主动地接受你。例如,在与生活贫困而又有心理自卑倾向的大学生谈心时,笔者经常向对方讲述自己的农村出身以及求学、打工经历,不仅能够拉近心理距离,消除自卑心理,更是用自身的真实经历来说明磨难对一个人成长的历练作用,启发贫困学生对生活的真诚思考。在真诚的前提下,你对学生的亲切让学生感觉到朋友的价值,鼓励成为享受,你对学生的严厉则让学生感受到师者的用心,不留情面的批评都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者的态度是沟通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无形桥梁。 

3、“导”——启发疏导,运用教育管理的科学方法。教育脱离了教育对象是不可想象的,脱离了教育对象需要的教育的唯一结果,只能是走向普遍的虚伪,所以,学生的切身利益是任何一位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对话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的切身利益能否实现,是学生最为关注的。辅导员工作最忌讳的是置学生利益于不顾,进行空洞的说教,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也不应该置已经成年的大学生的自尊心于不顾,动则斥责怒骂,恨铁不成钢,而应该把握真正的驾驭之道,紧持缰绳,少打鞭子,同时注重因势利导,做一个充满爱心,技术精湛的“接生婆”,善于让学生把怀在心里而自己忘记了的真理分娩出来。“导”之关键,在于能够切合学生自我实现、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善于运用换位思考等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例如,针对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提不起学习兴趣的现象,辅导员一定要善于分析沉迷行为将导致的种种后果,帮助学生分辨“一时快乐”与“可持续快乐”的价值区别,认识“年轻时不吃苦,成年后加倍吃苦”的生活哲理,同时让沉迷网络游戏的同学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其危害,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再教给他们行为自控的方法技巧,结合学生干部协助监督、辅导员定期检查等措施,逐步将沉迷网络游戏的大学生引向学习的轨道。

4、行”——实干躬行,树立知行统一的良好形象。古语云:“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行动往往胜过精彩的言语。辅导员不出门是无法深人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辅导员不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是无法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可的。在学生因为生活困难而受冻的时候,送上一床棉被无疑比说上一百句关怀的话更能打动学生。“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辅导员的良好形象无时无刻都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教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本身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示范力,因此,辅导员只有把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具体行动上,从学生最关心、最密切的实际问题出发,肯把时间花在学生身上,肯为学生做事情,学生遇到问题才会主动与辅导员沟通,辅导员才可能获得最广泛的认可,从而建立与学生实现双向沟通的情感基础。

 

辅导员最不应忽略的选择一与学生的面对面沟通方式

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面对面直接沟通,也可以通过网络、书信进行交流,出于特殊的需要,还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学生家长等间接方式与学生个体进行交流。当前,网络的便捷、手机及电话的普及以及辅导员陷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等多重因素极大地冲击了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时间,因此不少年轻的辅导员更习惯于在网络或电话中与学生“见面”,部分辅导员甚至说“有事电话里谈,没事别找我”,从而造成学生心目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负面印象。网络所具有的优势不加赘述,但网络不是万能的,从本质上说,最为良性的沟通仍然是面对面形式的,因此,以网络或电话交谈替代与学生面对面的真诚沟通无异于舍本求末。在具体工作中,最常见的面对面沟通方式包括个别谈心、特定场合讲话以及参与学生活动等,辅导员应根据需要,运用恰当的面对面沟通形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沟通技巧,完成辅导员作为当代大学生“良师益友”的角色定位。

1、通过谈心实现与学生个体的沟通。对话谈心是辅导员工作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也是辅导员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谈心不仅是辅导员与学生建立亲近关系的一种方式,更是辅导员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教育疏导的有效手段。道德观念的积淀,个体德性的生成,来自与外在世界的活泼交流,来自与他人的对话交流。谈心既是辅导员与学生实现对话的过程,也是辅导员引导学生个体与学生“内心自我”实现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疏导取得成效的关键。在谈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诚”与“导”的结合与运用。首先,谈心的态度必须亲切真诚,学生才愿意说真话,辅导员才能获得真实的信息;其次,谈心必须注重启发引导,体现自身独特的生命价值、成长成才需要的关注,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学生个体才能在内心自我的参与下,达到道德认知的自觉状态,教育疏导才能达到目的。

2、通过特定场合讲话,实现对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辅导员经常要在班会、座谈会、学生活动等特定场合发表“说理演讲式”讲话。辅导员讲话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对学生教育引导的深人程度。首先,辅导员在讲话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到言之有物。要求学生思考的问题,辅导员要有更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具体的场景作出灵活应变,才能让讲话有内容,有条理、有高度、有说服力。北京大学祖嘉合教授在阐述说理教育法“讲究说理艺术”时指出“事例的选择要具有新、近、精、实的特点”。简言之,“新”即新鲜,“近”即贴近生活,“精”即典型,“实”即真实。大学生较为反感的讲话主要有两类:一是“假大空”,二是“鸡毛蒜皮”,因此,只有充分准备,做到“言之有物”才能让学生觉得“听之有理”并乐于接受。当然,让学生“接受”的目的还在于“提高”,不是为了迎合学生而牺牲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而是通过有效的说理,让学生提高认识,促进道德,改善行为。其次,辅导员在沟通思维中要善于运用换位思考等方法。以自我为中心是当前90后大学生的普遍思维行事特点,他们不善于理解别人,不善于替他人着想,对生活缺乏全面的认识以及深入的思考,对许多生活现象往往视若无睹。为此导致的问题诸如对自身生活状态不满意,对其他同学的言行不易接纳,对学校工作不予理解等等。因此,辅导员的讲话要善于运用换位思考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生活,尊重理解他人,主动适应环境,从而帮助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化解因学生主观认识问题引发的不良情绪。其次,辅导员在讲话技巧上要举重若轻,幽默风趣是辅导员个人魅力的体现因素之一,也是辅导员的话语内容能够让青年大学生更易于接受的重要技巧。青年大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但是也是懂得生活的道理的。因此寓知识、道理、批评于幽默的言谈方式往往更容易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产生价值认同,所以,对于学生中的一些问题,年轻的辅导员与其板着“师道尊严”的脸孔,在叱骂、指责中使学生“虚假接受”,不如适时、中肯地幽他一默,在轻松缓和的话语间,也许学生已经诚恳地接受了批评。

3、通过参与学生活动,建立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关系。“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辅导员只有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才有可能谈沟通,教育疏导才会有成效。辅导员积极参与学生的正式或非正式活动,例如和学生一块打球、下棋,和学生一块参与晚会表演节目,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在参与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够进一步展示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还能够在活动中间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因此,辅导员参与学生活动是一种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的直接方式,也是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方式及手段。沟通从内心开始,已经具备明显的“自我实现”意识的大学生从来都不拒绝”良师益友”的引导,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能否实现良好的双向沟通,从根本上说更多地取决于辅导员是否有一份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有了这份热爱,才有了沟通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这是辅导员完成“良师益友”角色定位的基本动力。